当前用的是FDC2112(后来替换为FDC2212)测量精度还挺准的,现在唯一遇到的麻烦是温漂真的好大。
例如:
1.我测量的目标电容是47pf,用热风枪只针对这款芯片加热到60°C,测量的电容值增加了将近10pf之多!简直不能容忍啊!
2.去掉外接电容,空载电容值是21.63pf,同样用热风枪加热芯片到60°C,电容值仍然增加到30.63pf。
该怎么办呢?
user151383853:
用热风枪加热芯片, 这个温度很难吃得准,
你的电容是什么材质, 受温度影响通常也不小.
有个办法, 做软件的温度补偿, 否则你可嫩就得改方案了
fule:
回复 user151383853:
纵然不考虑很准确的加热温度,这个温漂肉眼就看的清楚。
和电容无关,因为没有给电容加热。
这么高端的芯片,靠软件温补补不出来高精度。
唯一剩下的就是失望和更改方案么!
这么高贵的芯片还设计出来干嘛?
是不是哪里的设置或应用不对呢!?
望TI工程师给予解答!
CHEN FANG:
回复 fule:
你的测量距离是能到达多少?外接电容的电极面积是多大的?材料用的是铜片吗?屏蔽是怎么加的?
fule:
回复 CHEN FANG:
我说的很清楚了,不外接电容也是温漂非常大!为什么还死抓着外接电容不放呢!
fule:
@TI的工程师帮忙解决一下呗!急用呢!
Ricardo Li:
回复 fule:
不接检测目标时,有一个并联LC电路,你说的不连接外接电容,指的是不焊接红色的那个电容吗?
输入端口的寄生电容大约4pf,你要是不焊接外接电容都达到20多pf,那你就该检查一下设计了,走线的寄生电容未免太大了,而且走线的寄生电容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。
如果测量时候焊接了外接电容,要看外接电容的温度特性了,有些电容受温度影响很大。
fule:
回复 Ricardo Li:
首先感谢Ricardo Li,的确专业啊!
测量电路并联的LC一定要有的,这是测量电路的一部分,否则就不能正常测量电容了。
我说的无外接电容指的是没有外接电容传感器,LC是焊接了的,而且电路板测量走线都是非常短的,做电容测量的都懂得布线的重要性的哈。
LC的C电容选用的是NPO材质,品 牌:SAMSUNG(三星) ,33pF(330) ±5% 50V 编带,应该用±1%的电容的,不容易购买到。
纵然再加上走线的寄生电容,在24°C–120°C的范围内,温漂也不至于高的那么离谱啊!
在郑州当前环境温度24°C的情况下,测量一切正常,外接电容测量精度还不错,可以达到0.05pf的样子。
现在唯一的就是温漂了,如此大的温漂,加任何温度补偿也不能弥补的呢!
请帮忙分析哪里的问题呢?
细看datasheet上面,竟然温漂方面很少设计,唯一介绍温漂的图文是针对温度频率漂移的,温漂值 –13 ppm/°C (datasheet第7-8页),我计算了一下,按照以上温漂的累加值,也不会超过1%。我使用热风枪加热电路板,电容值上升实在太大了。
是哪里的问题呢?
补充说明,我同样的使用热风枪加热的方式,对之前使用的电路板(测量模式是容抗方式)加热,温漂也不过是1%左右。
fule:
回复 Ricardo Li:
首先感谢Ricardo Li,的确专业啊!
测量电路并联的LC一定要有的,这是测量电路的一部分,否则就不能正常测量电容了。
我说的无外接电容指的是没有外接电容传感器,LC是焊接了的,而且电路板测量走线都是非常短的,做电容测量的都懂得布线的重要性的哈。
LC的C电容选用的是NPO材质,品 牌:SAMSUNG(三星) ,33pF(330) ±5% 50V 编带,应该用±1%的电容的,不容易购买到。
纵然再加上走线的寄生电容,在24°C–120°C的范围内,温漂也不至于高的那么离谱啊!
在郑州当前环境温度24°C的情况下,测量一切正常,外接电容测量精度还不错,可以达到0.05pf的样子。
现在唯一的就是温漂了,如此大的温漂,加任何温度补偿也不能弥补的呢!
请帮忙分析哪里的问题呢?
细看datasheet上面,竟然温漂方面很少设计,唯一介绍温漂的图文是针对温度频率漂移的,温漂值 –13 ppm/°C (datasheet第7-8页),我计算了一下,按照以上温漂的累加值,也不会超过1%。我使用热风枪加热电路板,电容值上升实在太大了。
是哪里的问题呢?
补充说明,我同样的使用热风枪加热的方式,对之前使用的电路板(测量模式是容抗方式)加热,温漂也不过是1%左右。
fule:
回复 Ricardo Li:
首先感谢Ricardo Li,的确专业啊!
测量电路并联的LC一定要有的,这是测量电路的一部分,否则就不能正常测量电容了。
我说的无外接电容指的是没有外接电容传感器,LC是焊接了的,而且电路板测量走线都是非常短的,做电容测量的都懂得布线的重要性的哈。
LC的C电容选用的是NPO材质,品 牌:SAMSUNG(三星) ,33pF(330) ±5% 50V 编带,应该用±1%的电容的,不容易购买到。
纵然再加上走线的寄生电容,在24°C–120°C的范围内,温漂也不至于高的那么离谱啊!
在郑州当前环境温度24°C的情况下,测量一切正常,外接电容测量精度还不错,可以达到0.05pf的样子。
现在唯一的就是温漂了,如此大的温漂,加任何温度补偿也不能弥补的呢!
请帮忙分析哪里的问题呢?
细看datasheet上面,竟然温漂方面很少设计,唯一介绍温漂的图文是针对温度频率漂移的,温漂值 –13 ppm/°C (datasheet第7-8页),我计算了一下,按照以上温漂的累加值,也不会超过1%。我使用热风枪加热电路板,电容值上升实在太大了。
是哪里的问题呢?
补充说明,我同样的使用热风枪加热的方式,对之前使用的电路板(测量模式是容抗方式)加热,温漂也不过是1%左右。
fule:
回复 Ricardo Li:
首先感谢Ricardo Li,的确专业啊!
测量电路并联的LC一定要有的,这是测量电路的一部分,否则就不能正常测量电容了。
我说的无外接电容指的是没有外接电容传感器,LC是焊接了的,而且电路板测量走线都是非常短的,做电容测量的都懂得布线的重要性的哈。
LC的C电容选用的是NPO材质,品 牌:SAMSUNG(三星) ,33pF(330) ±5% 50V 编带,应该用±1%的电容的,不容易购买到就只好用这个了。
纵然再加上走线的寄生电容,在24°C–120°C的范围内,温漂也不至于高的那么离谱啊!
在郑州当前环境温度24°C的情况下,测量一切正常,外接电容测量精度还不错,可以达到0.05pf的样子。
现在唯一的就是温漂了,如此大的温漂,加任何温度补偿也不能弥补的呢!
请帮忙分析哪里的问题呢?
细看datasheet上面,竟然温漂方面很少设计,唯一介绍温漂的图文是针对温度频率漂移的,温漂值 –13 ppm/°C (datasheet第7-8页),我计算了一下,按照以上温漂的累加值,也不会超过1%。我使用热风枪加热电路板,电容值上升实在太大了。
是哪里的问题呢?
补充说明,我同样的使用热风枪加热的方式,对之前使用的电路板(测量模式是容抗方式)加热,温漂也不过是1%左右。